首页 > 齐前考试网 > 工作总结 > 求《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电子书 PDF格式!感谢 内容详情

求《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电子书 PDF格式!感谢

戢嘉懿

今天齐前考试网带你认识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题以及应该怎么解决它,如果我们能早点知道解决方法,下次遇到的话,就不用太过惊慌了。下面,跟着齐前考试网一起了解吧。

求《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电子书 PDF格式!感谢

《武汉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pwd=g3tx 提取码: g3tx  

武大|武汉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2003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2002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综合2009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综合2008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综合-2007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综合-2003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综合-2002真题|武汉大学口腔医学综合-2002真题|武汉大学口腔修复学-2002真题|武汉大学口腔修复学-2001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生物学-2005真题|武汉大学口腔生物学-2003真题|武汉大学口腔内科学-2002真题|武汉大学口腔解剖生理2003真题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组织

第一节牙龈

牙龈(gingiva):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

一、表面解剖:

(一)游离龈:(freegingiva)

1.定义

(1)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2)龈沟(gingivalsulcus)-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空隙,正常深度为0.5-3mm,平均为1.8mm,用探针探>3mm,认为它有炎症。

2.龈沟界限:底部是结合上皮的冠方,内壁是牙,外壁是龈沟上皮。

3.龈沟液

(1)成分:电解质,氨基酸,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

(2)作用

二、附着龈(attachedgingiva)

1.定义

(1)附着龈——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牙槽嵴表面的牙龈。

(2)游离龈沟(freegingivalgroove)——附着龈和游离龈连接处有一浅的凹沟。

2.附着龈的特点——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其作用主要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点彩消失,牙龈变为光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

(三)牙间*(interdentalpapilla)

1.定义

(1)牙间*(龈*)——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临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2)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舌侧龈*顶端位置高,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象山谷故称龈谷。

2.龈谷特点——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

二、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1.区别

(1)牙龈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龈沟上皮: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结缔组织内常有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但受到刺激时可产生上皮钉突。

结合上皮(junctionalepithelium)

(1)定义: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牙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2)特点:①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且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体长轴平行;②上皮无角化无钉突;③在电镜下有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胞浆中张力细丝和桥粒较少;④结合上皮细胞在牙齿表面产生一种基板样物质,并以半桥粒的方式附着其上,从而使结合上皮紧密的附着在牙面上;⑤结合上皮附着位置因年龄而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根方生长。

(二)固有层

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五组:

1.龈牙组(dentogingivalgroup):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它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2.牙槽龈组: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

3.环行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

4.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

5.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第二节牙周膜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一、组织结构

(一)纤维

1.定义

主纤维-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2.分组:

(1)牙槽嵴组(alveolarcrestgroup):

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group):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obliquegroup):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apicalgroup):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interradiculargroup):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二、基质:主要由搪蛋白和粘蛋白组成。其功能是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分化,承受咬牙合力时,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

功能:合成胶原,吸收胶原,保持牙周膜的动态平衡。

2.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叫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跟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3.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

4.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1)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

(2)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二、功能:1.支持功能2.感觉功3.营养功能4.形成功能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厚度变薄

第三节牙槽骨

1.固有牙槽骨(alveolarbone)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由于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邻近牙周膜侧是由平行骨板和穿通纤维构成。邻近骨膜侧是由由哈佛氏系统构成。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2.密质骨: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哈佛氏系统

3.松质骨: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幼年时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称为黄骨髓。

二、生物学特性:

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口腔执业医师组织病理学:涎腺

(一)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1.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分泌物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

形态:球形结构:由浆液细胞构成

光镜:细胞呈锥体形,胞浆色深,嗜碱性,顶端胞浆内可见折光性很强的分泌颗粒,叫酶原颗粒。

电镜: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可合成,贮存分泌蛋白。

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

(2)粘液性腺泡

形态:管状结构:由粘液细胞构成

光镜:细胞呈锥体形,有粘原颗粒

电镜:高尔基体发达,但线粒体,核糖体不如浆液性多。分泌物:粘稠,有大量粘液。

(3)混合性腺泡

结构: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两种构成。其中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浆液细胞呈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

2.半月板(demilune)——混合性腺泡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构成,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而浆液细胞呈新月状沟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

3.肌上皮细胞(meoepithelial)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体积小,扁平,发出4-8个分支状突起,放射状胞绕其表面,形似篮子,又叫篮细胞,胞核大而扁。电镜下:①胞浆内充满了肌微丝和平滑肌细胞类似。②免疫荧光,免疫电镜证实,肌上皮内有肌动蛋白,协助导管或腺泡排出分泌物,提示肌上皮细胞有分泌功能。③该细胞位于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借桥粒和腺上皮相连。

2.导管

闰管→分泌管→排泄管→总排泄管→口腔

管径从细到粗,细胞由扁平到高柱状,层次由单层到复层

(1)闰管

连接腺泡和分泌管,粘液细胞多→闰管短;粘液细胞少→闰管长。

光镜下管壁细胞为立方形,胞浆少,染色淡,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发挥干细胞的功能,可分化为分泌细胞或肌上皮细胞

(2)分泌管

光镜下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核圆形,为与细胞中央或基底部,胞浆强嗜酸性,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其作用是吸钠排钾,转运水,改变唾液的流量和渗透量。

(3)排泄管

和分泌管相延续,含有小的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

3.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包绕在腺体表面形成被膜,被膜再分出纤维间隔,伸入腺体内将腺体分隔成许多腺叶或腺小叶。

(二)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1.腮腺:是涎腺中体积的纯浆液性腺体,闰管长,分泌管多。

2.颌下腺:以浆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闰管短于腮腺,分泌管长于腮腺。

3.舌下腺:以粘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闰管,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直接连于排泄管。

4.小涎腺:

唇,颊,磨牙后腺,舌前腺——以粘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

舌腭腺,腭腺,舌后腺——纯粘液腺

味腺-纯浆液性腺

(三)涎腺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

功能:产生和分泌唾液

增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1)唾液量减少,粘稠(2)腺泡部分萎缩,导管部分增生,阻塞,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性变,脂肪细胞增多。(3)嗜酸细胞增多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