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三本院校
{在浩瀚的教育版图中,湖北省三本院校以其独特的定位与贡献,为众多学子搭建起了通往知识...
接下来,齐前考试网将给大家介绍征集志愿什么意思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每年都有志愿填报失利的同学,而各批次正常录取后,也会有“征集志愿”给这类考生再次填报的机会,但很多家长和考生因对其不太了解,导致再次与机会擦肩而过。要知道利用好征集志愿,可能会有命运大反转哦。今天,就跟大家解析一下“征集志愿”,希望帮助这类考生多抓住一次志愿填报的机会。首先,区分“征集志愿”与“补录”。
一、征集志愿:
1.概念: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将录取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再次选报。
2.出现的原因:(1)投档生源不足;(2)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单科成绩等不符合要求而被退档的考生人数较多;(3)高校后期在该地追加招生计划。
二、补录:
1.概念:是指一些院校在招生时因填该学校的人少或开学后,有学生自动放弃入学,导致没有招满,然后进行的再次录取。
2.出现的原因:(1)填报该校的人数太少;(2)录取人数已达到计划名额,但开学时部分学生未去报到,被自动取消入学资格,导致有部分名额空出。
三、两个的共同点:
1.都是高校因没有完成录取计划而进行的再次招生;2.都需考生根据高校在当地招生部门发布的招生计划,重新填报志愿,原志愿全部作废;3.电子档案状态都是未录取的自由状态,且分数都要达到高校的投档线。
四、区别:
概念基本一样,只是一般在录取结束,新生开学时的补录,不再使用“征集志愿”的说法;2.征集志愿是在录取过程中,一般是7、8月份进行;补录是在录取结束,各院校开学后,一般是9、10月份才进行。
五、征集志愿的误区:
1.征集志愿的高校都很差:很多家长和考生会形成一个常识“连人数都没招满,这个学校或专业肯定不太好,别人不去,那我也不去”。而放弃征集志愿的机会。
其实,由于生源情况及政策等的变化,有些好的高校或专业也会参加征集志愿。如:每年北京本科一批征集志愿的高校中就会有“211”高校,许多不错的大学也会在征集志愿时投放计划,考生和家长可多去关注和了解征集志愿中的院校或专业,不要贸然下结论。
2.招生数量少,难被录取:征集志愿,招录数量大部分是1-10人内,而专业冷门、地域偏远、学费高昂等都可能导致高校招生不满,这时,你可以想想,这些别人的原因,是否也是你不愿填报的原因?
3.影响下批次的填报:高招录取是按批次进行,各批次互不影响,上一批录取不结束,下一批录取不开始,征集志愿是包括在某一批次录取中的,如果考生在上一批次征集志愿中未被录取,不影响其被下一批次的院校录取。
六、建议:
1.密切关注,抓紧填报:根据往年情况,各省各批次征集志愿时间较短,一般为上午8时至下午6时结束,其中军事院校征集志愿一般为时间为上午8时至中午12时,考生家长要密切关注,按时选报。
2.一旦录取,不得换录:填报征集志愿时,要谨慎选择,仔细考虑所报院校有剩余名额的专业能否接受,因为征集志愿一旦被录,将不能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3.先查询录取结果再填报:填报前应先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看是否已被录取。已被录取不能参加,若录取状态显示“自由可投”,说明没被录取,可以参加该批次录取结束后的征集志愿。
考生在查询时除了关注自己的录取状态,被高校退档的考生还要仔细去看被退档的原因是什么,以免在填报征集志愿时犯同样的错误。
4.注意多次征集的情况:有的高校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就有可能进行第二次甚至多次征集志愿,可持续关注征集志愿的情况,直到该批次录取完全结束。
且高考录取期间,最好保持电话畅通,特别是在正常录取阶段还没被录取的考生和参加本批次第一次征集志愿没被录取的考生:因本批次几次征集志愿结束后如果还有院校缺额,为不影响下一批次的录取,招生考试机构有时会采取电话征集(给没有被录取、分数满足学校要求的考生打电话)的方式进行征集志愿。
5.注意是否降分录取:一般来说,因招生计划没有完成而进行的再次录取,无论院校或专业都可能会降分,特别是因分数不合适而导致没完成招生任务的。
更是会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分数进行征集志愿的录取,之前没机会填报,这次说不定可以填报,当然也不要盲目填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量,不盲目高攀也不随便放弃。
6.填报前足够了解,做到知己知彼:了解补录计划数,该批次的考生人数,该院校该专业对学科有无特殊要求,对身体有无特别限定条件等。另,格外注意:补录院校是生源不足而参加补录,还是通过新办、合办、调整等方式扩大办学规模,很多院校的实力也并非宣传的那样。
征集志愿是高校自主权的一种体现,是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招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征集志愿期间,一些高校会开放给本科线以下的学生报名。因此,如果你的成绩未达到本科线,可以尝试填写征集志愿。
填写征集志愿并不是一定能够被录取,但是作为一个机会,可以给本科线以下的学生获得多一次的升学机会。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政策规定,征集志愿的填报门槛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本科线以下的学生都可以填写。除了成绩以外,不同高校还会有不同的录取条件,例如德育表现、特长等方面。
不过,征集志愿到底能否被录取,还需要看具体情况。一方面要看该高校今年招生计划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退档生等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本科线以下的学生是否填报了符合该高校征集志愿条件的专业,如果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符,那么被录取的机会就比较小。
总之,本科线以下的学生可以填写征集志愿,并以此为机会提高升学的机会。但是仍然需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需要切实了解高校的情况和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填报。
达到投档线是征集志愿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达到投档线的考生才能在征集志愿阶段被录取。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填补各高校录取计划中的空缺而设立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全部招满,在确保已投档考生顺利录取的情况下,通过征集志愿的方式将没有被录取的考生进行分配,填补剩余的招生计划。
需要强调的是,征集志愿的录取标准与普通录取不同,其录取顺序按照“先投先审、满足一征多”的原则进行,也就是优先录取投档分数高、填报志愿早的考生,同时一个考生只能被一个高校录取。因此,如果考生的成绩没有达到该批本科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就不会有机会被录取。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高校的填报要求可能不同,一些高校可能还会要求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与自己本校所有专业的专业要求适配。因此建议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仔细阅读各个高校的填报要求,并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充分的评估。
总之,如果考生的成绩达到该批本科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建议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征集志愿,以便增加录取的机会。同时,建议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仔细阅读各个高校的填报要求,并根据自己的成绩进行合理的选择。
征集志愿是指高校向考生公布录取结果后,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和计划进行再次征集生源。如果考生的成绩未达到投档线,但是高校公布的征集志愿有该专业需要的人数,那么考生还是有机会报名的。
征集志愿的报名条件是,在高校公布的征集志愿专业招生计划中,有该专业需要的人数,且考生所报名的专业在该高校征集志愿专业范围内,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到高校或者相关机构提交征集志愿报名材料,并进行志愿填报。
需要注意的是,征集志愿是一种补充录取方式,针对的是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是可以给尚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另一个机会。但是,由于高校征集志愿的机会有限,而且只有少部分专业适用,因此考生最好还是在正常录取流程中一次性达到投档线。
总的来说,如果考生的成绩未达到投档线,但是在高校征集志愿专业招生计划中,有该专业需要的人数,那么考生仍然有可能报名参加征集志愿。但是由于征集志愿机会有限,因此建议考生在正常录取流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争取一次性达到投档线,这样才能够增加被高校录取的机会。